俗話說一白遮百丑,一黑毀所有,在追求變美的路上,如何變白一直是仙女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。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號稱能讓人“白的發(fā)光”的美白針和美白丸,真的那么神嗎?到底可不可信?來聽聽小編的科普吧!
首先要了解下,為什么皮膚會變黑?
皮膚變黑是因為皮膚里的黑色素。
黑色素是一種氨基酸衍生物,是由皮膚黑素細胞生成和儲存的,當皮膚受到外部刺激(如紫外線、壓力、創(chuàng)傷等)釋放的信號時,黑素細胞中的酪氨酸酶被激活,這種酶是黑色素代謝的關鍵酶,它的活性強弱往往決定了黑色素產(chǎn)生量的多少。黑色素經(jīng)由細胞代謝層層移動,到了肌膚表皮層角質形成細胞的細胞核上方,形成像“保護傘”一樣的結構,雖然加深了的膚色,但卻可以保護皮膚免受損傷。
下圖形象的展示了黑色素生成的“產(chǎn)業(yè)鏈”:位于皮膚基底層的黑素細胞是黑色素的制造工廠,酪氨酸是制造黑色素顆粒的原材料,決定黑色素生成的酪氨酸酶是生產(chǎn)機器。
所以,美白的終極奧秘是對抗黑色素,我們可以通過抑制黑色素生成、減少黑色素轉移、加快黑色素代謝,來達到美白目的。
美白丸和美白針是什么藥?能達到快速美白的效果嗎?
著急全身美白的朋友把目光投向了輕松變白的美白丸和“一針見效”的美白針上,然而,這類產(chǎn)品真的那么有效嗎?有哪些潛在安全風險呢?
市面上的美白丸和美白針
首先,我們要弄清楚一點,美白針和美白丸并非一個固定、準確的產(chǎn)品名稱,更不是出現(xiàn)在醫(yī)院處方里的藥品。那它們到底是什么呢?
美白丸只是在保健品里添加了少量可以幫助美白的成分,例如氨甲環(huán)酸、L半胱氨酸、維生素C和維生素E以及一些植物成分等。而美白針是將美白藥物,以靜脈點滴的形式,輸入身體里。通常來說,美白針和美白丸最核心的成分主要是以下三種:氨甲環(huán)酸、谷胱甘肽、維生素C。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這三種美白“神藥”。
1、氨甲環(huán)酸:別名凝血酸、止血環(huán)酸、傳明酸。
美白原理:氨甲環(huán)酸最早是作為一種止血藥物應用臨床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氨甲環(huán)酸與酪氨酸分子結構十分接近,可以競爭結合酪氨酸酶,進而阻礙、抑制黑色素的合成,達到美白效果。
2、谷胱甘肽
美白原理:谷胱甘肽由谷氨酸、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組成,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,可清除紫外線輻射誘導的表皮細胞產(chǎn)生的活性氧,有效減少紫外線對黑素細胞的刺激,阻止酪氨酸激酶激活,抑制黑色素形成,起到美白作用。
3、維生素C
美白原理:維生素C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,可以清除體內(nèi)的氧自由基,還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,阻斷黑色素生成,因此也具有美白效果。
成分雖好,真的安全嗎?
成分都是好成分,但這就能保障美白丸、美白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敲黑板?。∧壳拔覈鴽]有任何一款口服和注射的美白產(chǎn)品獲得國家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的批準,更別談認證兩者的美白功效了。美白針也不是合法的醫(yī)美項目,正規(guī)的醫(yī)美機構和醫(yī)生是不會給就醫(yī)者注射這類產(chǎn)品的。
藥監(jiān)局網(wǎng)站:“查無此藥”
“是藥三分毒”,三種美白“神藥”都有一定的副作用。氨甲環(huán)酸能夠促進凝血,長期、大量使用可能誘發(fā)血栓,有血栓或者凝血功能異常的人群是禁止使用的,也不推薦高齡女性或者孕產(chǎn)婦使用。維生素C的美白作用通常需要在很高濃度下才能起效。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C,有可能引起泌尿系統(tǒng)結石、腹瀉、頭痛、尿頻、腎損害甚至引起停藥后壞血病。谷胱甘肽雖然是人體細胞代謝的一個組成部分,口服補充劑也可能會引起輕度口腔黏膜白斑、潰瘍和皮疹等。
再者,美白丸、美白針并不存在固定的配方和劑量,有些產(chǎn)品中有效成分劑量是遠遠高于常規(guī)劑量的,超量的藥物會加重肝腎負擔。某些機構為了追求快速起效及利益最大化,甚至會添加一些激素、重金屬等違禁成分,若使用這類產(chǎn)品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。
美白有度,我們膚色主要由基因決定的,看看我們的大腿內(nèi)側、上臂內(nèi)側和胸腹部這些不易曬到的部位,就能基本確定自己的最大美白限度。追求“白膚美”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,美白針這樣不合規(guī)不合法的“藥品”,建議大家避而遠之,也不建議自行購買并服用所謂的美白丸,即使是口服氨甲環(huán)酸治療黃褐斑,也應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進行。對于其他市面上宣傳的具有美白功效的產(chǎn)品,一定要了解清楚其成分的安全性,是否有藥監(jiān)局備案,必要時要咨詢醫(yī)生或者藥師,切勿為了追求白而犧牲健康!
參考文獻
[1]何黎,鄭志忠,周展超主編.實用美容皮膚科學[M].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2018.6:36.
[2]Juliet M et al. The roles of vitamin c in skin health. Nutrients. 2017; 9(8), 866.
[3]Malathi M, Thappa D M. Systemic skin whitening/lightening agents: What is the evidence[J].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, 2013, 79(6): 842-6.
[4]Firas Al-Niaimi et al. Topical vitamin C and the skin: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. J Clin Aesthet Dermatol. 2017; 10(7): 14-17.
[5]Kim HJ et al.,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examic Acid in Melasma: A Meta-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, Acta Derm Venereol 2017; 97: 776–781.
[6]Dilokthornsakul, W et al.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lutathione on skin color and other related skin conditions: A systematic review". J Cosmet Dermatol.18 (3): 728-737.
[7]楊希川,“美白針”不靠譜[J].家庭醫(yī)藥, 2019, (11):59.
地址: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(qū)蔣王廟街12號 郵編:210042 聯(lián)系電話:025-85478037 Copyright ? 2016 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皮膚病醫(yī)院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) 版權所有 .All Rights Reserved.
微信服務號
微信訂閱號